据中电联统计,今年1-4月,全国火电发电量159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4月当月增长率飙升到了7.3%,比所有能源种类的平均值(6.9%)还要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继续支持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行光伏发电价格退坡,尽快降低补贴标准,是国家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的政策,市场早有预期。
2018年5月,10个应用领跑基地企业优选工作全面完成,目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技术领跑基地正在进行企业竞争优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各地、各方工作落实的监管,多措并举,着力减轻光伏企业负担,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加快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江、广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北京、江苏、山西、海南、福建12个省份出台了补贴政策并仍在执行。会上,国家能源局还表示,下半年将适时启动第四期领跑者基地建设,今后将把领跑基地建设作为普通电站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方式。今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减轻可再生能源领域企业负担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18]34号),对减轻光伏企业非技术成本将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推动地方做好该文件的贯彻落实,使措施要求落到实处,真正让光伏企业轻装前行。
三是减少土地成本及不合理收费。很多光伏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在下降,标杆电价下调,行业可以接受。现在的困境不过是泼了盆冷水,筛选出去一些杂质,让我们的企业变得更灵活,更强大。
三是流程与验收的简化,项目数量上来后,各地电网公司和政府部门将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所以简政放权是最好的选择。伏新政动荡之下,很多人迷茫,也有很多人开始打退堂鼓,也有一些光伏企业和个人开始寻求新的市场出路。与国内一知名锂电池公司的技术总监探讨后,其认为数据已经很老了。1、分布式光伏,必将走向精细建设和运维的阶段。
走出去的企业除了传统的中字头铁建、电建单位,还有不少设计院、产融结合背景的实力民企。在每一次的储能设备招标过程中,性价比是不断被刷新和改写的,更多的充放电次数、更小的体积、更稳定的BMS技术,在一次又一次的规模化储能电站建设中出现。
站在一个做过用户侧和电网侧储能项目的工程建设者角度,我深表赞同。中国国资委直属企业控制在100家以内,每一家都要求做大做强,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新能源、国际化是多么吸引人的标的。国际项目的规模和体量一般比较大,同时借助中国的产品制造实力和成本优势,在未来的2-3年左右时间,一波走出去的企业利润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对于接下来的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粗放的建设和运维已经不能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了
举例说合格分是60分,现在得了120分,我们怎么能责备说得分太高呢?目前光伏行业从技术到成本都处在发展快车道上,并没有因为政策扶持而停滞不前,因此超出规划预期是健康也是值得鼓励的。诚然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确实难以预估,但误差过大确实已经不能指导实践。制定规划是非常难的,需要有超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在不掌握趋势也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的速度以及学习曲线的迭代效应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是没办法与真实的市场发展曲线一致的。如果我们今后能统一按照交流容量规范,我们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至少可以打个7折。
随着光伏企业尤其是中国光伏企业飞速发展,结合政府的正确引导,行业从成本到规模都步入了快车道。对于光伏产业发展每次超过预期的质疑,以及外界抨击光伏产业获取过高利润,他有不同看法。
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是补给终端电站投资者的,制造企业没有多占便宜,这些补贴大部分都转化为生态文明收益。产业发展初期,推广难,成本高,一旦形成规模,成本迅速下降,成本下降又带来了新的市场,形成摩尔定律。
理性看待,新兴产业超出规划不可怕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能源替代步伐,法律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编者的话:曹仁贤,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光伏行业超过二十年。这也引发了政府部门和外界的争议:光伏产业每次发展都超出预期,是不是会带来不可控的变数?个人认为,规划制定应结合行业发展情况、技术进步和市场预测,经过科学认证,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目标。12年过去,规划也几经修改,但总的来说市场每次都远远跑在规划前面。二 、光伏行业全行业年产值1万亿元左右,但行业总利润较低,除了经营比较好的几家上市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利润率不足5%,部分龙头企业刚刚扭亏为盈,还有一大部分企业没有盈利,全行业获取的利润是克制的、微薄的。随着技术进步和光伏组件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伏组件(直流)容量和逆变器出力容量(交流)之比(简称容配比)将进一步加大,相信不久的将来,光伏组件的出货量是行业关心的数据,而按照出力标定的功率才是我们能源主管部门需要规划的装机容量。
2、不可曲解规划意义舍本逐末可再生能源法让相关部门制定规划,目的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四、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前的矛盾主要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对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需要补贴的资金已经非常有限,但能够带来的环境效益远大于补贴,今天有限的补贴就是为了不补贴的时代尽快到来,而且这个时间为期不远。
光伏大部分企业利润率不足5%,规模化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前提有人说规划没有问题,是行业太贪婪,是发展太快,是靠补贴催肥的产业,这是对产业的误解:一、经过光伏人的努力和创新,光伏全产业链成本和度电成本下降了90%,正是由于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才有今天的规模化应用,光伏发电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可再生能源是新生事物,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目的是促进可再生能源事业快速有序发展,尽快实现能源转型和环境改善,规划指标不是天花板,不是被约束的指标,是战略性、引导性、前瞻性目标,我们不能人为压制这个目标。
3、规划被财政、电网和传统能源部门制约由于可再生能源目前毕竟还需要一些补贴,其规划受到财政的压力,这些年尽管补贴在大幅度退坡,但由于对资金安排和环保效益之间无法形成共识,加上电网适应间歇能源的能力提升缓慢,化石能源利益受损,导致相关部门也不敢大胆预测未来。战略规划目标应该是有难度的,是统领的,是未来的,是需要全行业、全社会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4、技术性统计和标定问题导致规模虚高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是指额定输出功率(交流),与光伏组件的安装量(直流)没有对应关系,组件的安装规模,是入力,由于电力生产过程产生损耗,光伏逆变器也需要对太阳能峰值功率进行平整,因此入力是远大于出力的。以太阳能产业规划来说,2007版的2020年规划目标为180万千瓦,后来又调整到500万千瓦、1500万千瓦和5000万千瓦,到十三五开局之年,规划又将2020年的装机目标调整为1.1亿千瓦以上。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规划始终跟不上市场?超出规划预期的光伏市场是否又真的那么可怕?个人对此有以下建议:1、科学制定前瞻性政策科学制定前瞻性政策。尤其是光伏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2007年光伏组件制造成本是现在二十倍,发电成本在10倍以上。
三、规模化是行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前提,没有较大的规模,降本是缓慢的、创新是被动的,我们需要用规模支撑光伏产业的持续进步和成本降低,我们离平价上网也就几年时间了,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全社会形成共识、一起努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趋势,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也是全社会即将分享到的生态文明成果,到那个时候可再生能源再多也不多。
按照这个直流容量多少来指责光伏发电装机量过多是非常不科学的。比如风电机组,都是按照发电机输出功率统计,不会按照风轮叶片功率统计,我们的煤电机组难道按照锅炉燃煤功率来统计装机容量?所以,目前的装机容量确切的含义是所有光伏组件名义峰值功率的总和,不是额定功率。
只要补贴退坡,可再生能源应该是多多益善。实际情况是截止到2017年,我国光伏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3亿千瓦,还不包括光热发电,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远超2亿千瓦
二 、光伏行业全行业年产值1万亿元左右,但行业总利润较低,除了经营比较好的几家上市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利润率不足5%,部分龙头企业刚刚扭亏为盈,还有一大部分企业没有盈利,全行业获取的利润是克制的、微薄的。以太阳能产业规划来说,2007版的2020年规划目标为180万千瓦,后来又调整到500万千瓦、1500万千瓦和5000万千瓦,到十三五开局之年,规划又将2020年的装机目标调整为1.1亿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是新生事物,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目的是促进可再生能源事业快速有序发展,尽快实现能源转型和环境改善,规划指标不是天花板,不是被约束的指标,是战略性、引导性、前瞻性目标,我们不能人为压制这个目标。按照这个直流容量多少来指责光伏发电装机量过多是非常不科学的。
诚然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确实难以预估,但误差过大确实已经不能指导实践。3、规划被财政、电网和传统能源部门制约由于可再生能源目前毕竟还需要一些补贴,其规划受到财政的压力,这些年尽管补贴在大幅度退坡,但由于对资金安排和环保效益之间无法形成共识,加上电网适应间歇能源的能力提升缓慢,化石能源利益受损,导致相关部门也不敢大胆预测未来。
实际情况是截止到2017年,我国光伏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3亿千瓦,还不包括光热发电,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远超2亿千瓦。四、可再生能源补贴目前的矛盾主要是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对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需要补贴的资金已经非常有限,但能够带来的环境效益远大于补贴,今天有限的补贴就是为了不补贴的时代尽快到来,而且这个时间为期不远。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规划始终跟不上市场?超出规划预期的光伏市场是否又真的那么可怕?个人对此有以下建议:1、科学制定前瞻性政策科学制定前瞻性政策。理性看待,新兴产业超出规划不可怕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能源替代步伐,法律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可再生能源规划。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